兰州化物所举办“精准分离分析”系列论坛(十七)

    7月15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举办了“精准分离分析”系列论坛(十七)。该系列论坛旨在针对兰州化物所“十三五”期间的“一三五”培育项目之一—“药物和标志物精准分离分析”,通过举办系列论坛的形式,促进合作交流、提升学术影响力。 

  本次论坛邀请了密歇根大学陈战教授和香港浸会大学赵超博士,分别作了题为“Molecular Structures of Polymer and Biological Molecules at  Buried Interfaces”和“Mass Spectrometry-based Multi-omics and Imaging Analysis”的学术报告。论坛由兰州化物所副所长张俊彦研究员和邸多隆研究员主持,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论坛。  

  陈战教授介绍了其课题组近年来利用sum frequency generation (SFG) 技术对界面聚合物和原位生物分子的分子结构的研究,重点介绍了其团队其利用SFG成功阐明了聚合物材料、半导体聚合物、抗菌肽、各种酶的界面分子结构以及在2D材料和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赵超博士介绍了质谱成像的发展历程和分析方法,以及其所在课题组近年来围绕质谱成像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中的应用研究。 

  陈战,男,博士,密歇根大学教授。分别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化学学士学位、物理学硕士学位和化学博士学位,并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之后,在密歇根大学工作,并于2009年晋升为终身教授。目前在密歇根大学主要从事化学、大分子科学与工程,生物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方面的研究。曾获得贝克曼青年研究员奖、道康宁教授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CAREER奖和日本科学促进会邀请奖学金。任Langmuir高级编辑和《中国化学快报》副主编。发表了270篇研究论文,并应邀做了300多场学术报告。 

  赵超,女,博士。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汪海林研究员),2014年通过“香江学者”计划在香港浸会大学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导师蔡宗苇教授)。主要从事典型环境污染物引起的毒理机制和健康风险评估、生物活性代谢产物诱导乳腺肿瘤增殖机制等研究。201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2013和2015年分别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特等奖,2014年获“Hong Kong Scholars Program”资金支持。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的10篇。 

报告会场